7月11日下午,浙外博达论坛第1040讲暨英文同文讲坛第111讲顺利开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硕以“二语学习者的语用推理发展”为题,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谢朝群教授和英文学院、应外学院老师参加,语言智能团队负责人田启林教授主持。此次讲座既是北大外国语学院与浙外暑期小学期学术交流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学校70周年校庆百场学术活动之一。

语用推导:解码言外之意
冯硕以生动的例子开篇,解释了语用学的核心概念——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即通过语境理解说话者的弦外之音。她强调,推理能力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涉及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语境分析。
实验揭示语言理解的复杂性
讲座中,冯硕分享了两项实验研究成果。第一项研究通过情境实验发现,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对信息冗余(over-informative)和信息不足(under-informative)的容忍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二语学习者更倾向于接受冗余信息,而对信息不足的表述敏感度较低。这一发现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视角,提示需关注学习者的语用推理训练。
第二项研究聚焦说话者身份对口音与语用理解的影响。实验模拟了母语者、无口音二语者和有口音二语者三种身份,发现听者对二语者的语用失误更宽容,尤其当说话者带有外国口音时。冯硕指出,这种宽容可能源于听者将口音与语言能力不足关联,从而降低预期。研究还发现,身份认同和文化背景显著影响语用判断,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互动环节:学术火花碰撞
在问答环节,师生围绕实验设计、变量控制及实际应用展开热烈讨论。有教师提出,口音与语言熟练度的关联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冯硕回应称,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分离这两类变量。
结语:语言科学的实践意义
田启林总结道,冯硕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语用推理机制的理解,也为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方法优化语言学习与沟通效率,仍是值得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