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群工作

党建园地

党建思政 | 十竹斋里传匠心,中美学子共探美——“非同‘译’般”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赴杭州十竹斋实践团纪实

  • 时间:2025-07-16
  • 来源:
  • 作者:

7月14日,“非同‘译’般”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赴杭州十竹斋实践团携手美国密苏里南方州立大学留学生,赴杭州十竹斋版画博物馆开展木版水印技艺研学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探索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挖掘非遗国际化传播的创新模式,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浙江十竹斋版画博物馆以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为核心,通过系统收藏、学术研究与活态传承实践,守护古老技艺精髓。团队一行先后开展参观馆藏、专题访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沉浸式体验木版水印技艺等活动,通过跨文化对话、实践操作、宣传视频拍摄等方式,深入感受木版水印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和留学生于博物馆门前合影

研学实践:探木板水印的"传"与"承"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博物馆馆长魏立中的带领下,一行人近距离观察雕版细节和套色印制效果,了解木版水印从制版到印刷的完整过程。团队成员主动为外国友人翻译讲解,细致阐释这项技艺的千年历史脉络,帮助其感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团队成员为美国成员讲解木板水印

专题访谈:谈非遗传承的“守”与“创”

访谈中,魏立中分享了非遗传播中的深刻体验:“在英国的交流活动中,虽有语言隔阂,但当地学生特意赠送全班签名的版画册,这份跨越文化的尊重让我深受触动。”他强调,语言障碍无法阻挡非遗承载的工匠精神,其力量能穿透国界、直抵人心。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魏立中提出创新见解:“木版水印是民族记忆的载体,要用当代语言激活传统,比如融入哪吒等年轻人喜爱的符号建立情感联结。”同时,他警示“刻意追求时效、过度侧重文创而忽略文化内核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坚守技艺本质才是根本”,并以“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点明传承需扎根历史、面向未来。

团队成员采访魏立中先生(左一)

技艺体验:摸非遗技艺的"温"与"热"

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们体验了木版水印制作,他们成员们亲身参与调墨、覆纸、运用棕刷精准套印等操作,深刻感受“一块木板需经万次雕琢”的精湛工艺,亲手完成属于自己的版画作品。他们将参观游览全程一一摄影记录,制作了双语宣传视频,期望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这项古老而美丽的非遗技艺。

魏立中先生(左一)为团队成员示范木板水印

学思践悟:体非遗传承中的"能"与"敢"

魏馆长“靠手艺养活自己”的话让我明白,手艺延续不是简单重复,需读懂历史、守住热爱,才能让中国故事传得长远。

——23英师1班张译文

非遗传承者虽难靠技艺盈利,却因内心热爱坚守,那位专注制作模板的传承人让我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力量,让我相信我也能为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23翻译2班邵雪怡

亲手体验后,我更懂得了木版水印作为中华印刷史和艺术传播载体的价值,魏馆长数十年的坚守令人敬佩,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要接好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帮助这项非遗技艺散发新的光彩。

——23翻译3班李姿颖

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既要守“中国基因”,更要用当代语言讲好故事,让古老智慧在国际舞台持续流淌。

——23翻译2班吴晗菁

听馆长讲在海外发生的故事,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

——23翻译2班张雅霏

非遗传承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我们青年既要做守护者,更要创新表达,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23翻译2班朱闽宇

“活态传承”让非遗从凝固历史变为流动对话,传承的困难恰是创新的契机。

——23英师2班林佳乐

魏馆长说文化传播要“做自己”,这让我明白,坚守独特魅力才能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23商英1班黄思甜

学到很多木版水印知识,很开心能体验,希望这项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

——美国留学生Mary

木版水印是美丽的艺术与文化,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它。

——美国留学生Kaitlyn

成员体验后与魏立中先生合影

指导教师:李乐

团队成员:

23翻译3班 李姿颖

23翻译2班 张雅霏

23翻译2班 邵雪怡

23翻译2班 朱闽宇

23翻译2班 吴晗菁

23英师2班 林佳乐

23英师1班 张译文

23商英1班 黄思甜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

电  话:0571-87799024

邮  编 :310023

学院信箱:ywbgs@zisu.edu.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