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西子茗香,播韵四海”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寻脉非遗实践团就走进杭州市西湖区的杨家牌楼,开展茶文化调研与推广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探源茶文化传统、破解难题、创新表达,推动龙井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雨幕初遇:茶文化的“原味”启示
成员们首站来到雨雾缭绕的杨家牌楼,茶山与错落民房相映,其“未染商业化烟火”的本真模样,为后续茶村探访埋下伏笔。暴雨打湿茶山路,大家挤在屋檐下,凝望眼前交错的民房与茶树。“这里的茶山像被时光珍藏,没有商铺喧嚣,只剩烟火日常”23英语(师范)4班梁嘉宜深有感触,“茶文化的传承,或许本就藏在这份未被雕琢的质朴里”。这短暂的停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后续探访的对比维度——当茶产业邂逅乡村振兴,将孕育怎样的生长轨迹?

桐坞解码:茶韵里的共富密码
1茶舍与小卖部的“烟火生意”
辗转至桐坞村,一幅“茶韵兴村、共富生根”的生动图景以质朴姿态铺展。茶香裹挟着烟火气扑面而来:民房改造的茶舍里,竹椅、茶台错落,游客与茶农笑谈品茗;小卖部货架上,除了零食,还摆着包装精美的龙井礼盒。“没想到村里小卖部都‘懂营销’!”23英语(师范)4班方睿优发出惊叹,这揭开了桐坞茶产业的第一层底色:村民自主经营的“微循环”。

2文化长廊的“时光对话”
在文化大礼堂,队员们循着村史展板回溯:从首株茶苗试种,到茶园连片成景……同时,他们电话连线了村党委委员黄女士,她悉心向大家介绍了村里茶叶的产销方式,“我们村的茶叶全都是由村民自产自销,产品消费群体也很广,种茶大大提升了百姓们的幸福生活水平。”
3荣誉室的“奋斗注脚”
推开荣誉展览室,“3A景区”“未来乡村”“返乡创业先进”的牌匾依次陈列。这些荣誉,是桐坞“茶旅融合”的勋章,更让大家窥见乡土产业的生命力,藏在村民对土地的坚守里,也在乡村文化的自我赋能中。
青春省思:从“富起来”到“走出去”的叩问
探访中,“暂未涉外交流”的现状引发团队热议。成员们纷纷畅想:“桐坞龙井已经香飘本地,如果能用我们的力量帮助联通世界……”“如果能把老茶味做成新潮流,比如龙井拿铁!在商圈的快闪店里,利用茶咖特调,吸引年轻人打卡,再有品牌联名就更好了”“再把‘茶潮策划’制作成双语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用AR技术展示茶叶从鲜叶到干茶的变化,把‘明前茶为啥金贵’融进互动游戏,告诉世界龙井不是过去式,也能很潮!”这些畅想折射出青年视角:乡村振兴既要深耕本土,也需拓宽视野——这或许正是高校实践团的价值:以知识为乡土架起通向世界的桥。
指导老师徐舒仪也鼓励同学们要在茶村不仅看见产业,更是“自主造血”的智慧。青年实践的意义,在于把“观察”化作“行动可能”,将更多青春思路注进乡土振兴故事。

茶路回响:小切口里的大思政
从杨家牌楼的雨幕留白,到桐坞村的茶韵共富,“茶乡寻迹”实践团以“观察—对话—思考”为脉络,将“乡村振兴”大主题,拆解为茶舍烟火、荣誉牌匾、村民笑谈。这些“小切口”里,藏着青年对“乡土振兴密码”的解码,更映照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初心。
当青春脚步与茶村脉动同频,这场探访早已超越“调研”本身——是双向奔赴:茶村予青年成长滋养,青年为茶村注入创新可能,在“小而实”的实践里,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
指导老师:徐舒仪
团队成员:
23英语(师范)3班 徐雨恬
23英语(师范)3班 唐静然
23英语(师范)4班 李郭丹
23英语(师范)4班 方睿优
23英语(师范)4班 梁嘉宜
23商务英语1班 丁婧怡
23翻译2班 李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