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文学院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Willy Renandya、北京大学路云副教授和英文学院周静副教授联合开设暑期国际项目课程《二语习得与二语教学方法》。该项目采用 “线上 + 线下” 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围绕二语习得核心理论与二语教学方法展开,全面覆盖了从二语习得理论到二语教学方法的完整知识体系。



Willy Renandya教授和同学们的合影
在课程的第一阶段,教学重点聚焦于二语习得与教学的理论框架。Willy Renandya 和周静深入讲解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概念和二语教学方法,如 输入、输出、可理解性输入、语言水平框架体系、CLT(交际语言教学法)、TBLT(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等,并结合《二语习得与二语教学方法》课程阅读清单中的经典文献,像 Richards & Rodgers 2014 年关于教学法演变的分析,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课程还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料,助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进行了大量阅读,每节课需要阅读平均30页的英文文献资料,并且回答老师提前准备好的阅读理解问题。
进入第二阶段,课程侧重于实践和学生互动讨论。路云为同学们讲解了汉语为二语的习得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Willy Renandya亲临线下课堂,主要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模拟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语言各个技能如听、说、读、写,和语言教学重要方面如词汇、语法、发音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这门课让我对第二语言教学(L2 Teaching)有了全新认识。从理论上,我掌握了语言学核心知识,理解了教学方法的底层逻辑;从实践上,明确了课程设计的思路——比如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如何设计既巩固知识又激发兴趣的课后练习。更意外的是,它还教会我如何做一名更好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教学视角,我懂得了该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规划学习,如何在语言的输出中检验自身语言知识的输入,真正实现了“会教”与“会学”的双向提升。
————23口译班陈荣
这门课让我深入了解了二语学习的理论以及方法。周静老师和Willy Renandya教授为我们一层层分析了各种理论和语言学习模式,比如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理论和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学习模式,教我们第二门外语的学习原理以及如何学习得更好的方法。并且也将我们这门课实实在在地和理论相结合起来,让我们通过阅读大量文本文档做相应的练习,实实在在地实现了“task based”学习二语的方法。
————23翻译1班马梦妮
二语习得与教学之前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在上完这门课程之后,我更加明白了如何更好的学习一门外语,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去教授。比如说Willy Renandya教授和周老师详细介绍的CLT和TBLT都是我们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的。Willy Renandya老师上课特别让人印象深刻,他很喜欢用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例子来讲解,也让我们更加可以了解二语习得和教授的魅力所在。
————23口译班张肖逸灵
此次授课的教师在二语习得与教学领域建树颇丰。Willy Renandya教授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拥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专长涵盖二语与外语教学法、泛读教学、语言测试、课程设置等,在国际期刊发表大量文章,著作被多地语言教师培训项目广泛采用,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超百场演讲,分享前沿观点。
路云副教授是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拥有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主要研究跨文化交际、汉语词汇,发表多篇论文,编写多部教材,并承担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通过本次暑期 “小学期” 课程,学生们在二语习得与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对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筑牢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