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群工作

党建园地

党建思政 | 指尖竹韵,薪火相传——“竹韵薪传”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践团纪实

  • 时间:2025-07-21
  • 来源:“竹韵薪传”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践团
  • 作者:

近日,“竹韵薪传”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践团前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非遗竹编文化体验活动。团队以“探寻传统技艺密码,助力文化出海”为目标,通过实地体验、传承人访谈、双语传播等形式,深入感受竹编技艺的千年魅力,探索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竹韵薪传”团队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合照

初见竹编:一篾一丝藏千年

走进竹编展厅,队员们被陈列的展品所吸引:从宋代的竹编食盒到现代的竹编艺术摆件,从实用的箩筐篮篓到精美的竹丝扇,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串联起一部鲜活的技艺发展史。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工艺品的手工艺,艺人俗称“簟匠”或“篾作”。

(左) 东阳竹编 (中) 其他竹编样式 (右) 嵊州竹编

“竹编技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经过数千年演变,形成了‘劈篾如丝、编织如绣’的独特风格。”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道,“你们看这组‘万字纹’,每一根篾条都要经过蒸煮、晾晒、打磨等20多道工序,才能保证韧性和光泽。”队员们一边记录,一边用手机拍摄细节,不时小声交流着技艺特点。大家惊叹于灿烂而丰富的竹编文化,也思考文化故事要如何生动讲述才能薪火相传。

亲身体验:指尖翻飞悟匠心

在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省级竹编技艺传承人姚水琴早已备好材料:整齐码放的青竹、锋利的篾刀,还有提前劈好的匀称篾条。她拿起一根青竹,手起刀落间将其劈成均匀的两半,再经“破篾”“抽丝”,粗壮竹秆很快变成数十根纤细柔韧的篾条。

传承人教学指导中

队员们跃跃欲试,却因篾条过硬易断、过软易滑,简单的交叉总对不齐。姚水琴手把手指导:“手腕要稳,力道要匀,就像写字要讲究笔锋,编竹也要‘见篾下针’。”

经过练习,一个个带“回字纹”的杯垫逐渐成型,虽针脚稚嫩,却凝聚着专注与耐心。

队员亲身实践

对话传承:青年担当话传承

体验结束后,队员们与姚水琴围坐交流,就竹编发展前景及“走出去”的可实践路径展开讨论。谈及传承困境,她坦言,传统竹编成本高、耗时长,市场空间被挤压得厉害,愿意静下心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当被问为何坚持时,她指着墙上老照片说:“我师父说,手艺是‘活’的,人在艺在。我这双手编了40年,只要还有人想学,我就愿意教。”

这句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提议制作中英双语的教学视频和图文手册。大家分工合作:用英语撰写竹编工序说明、拍摄传承人演示过程、设计双语图解——希望通过专业所长,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这门技艺。

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薪火之思:以青春之力续文脉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竹编非遗传承既需恪守工匠精神,又要秉持创新理念与国际视野。当前面临技艺传承青黄不接、产品设计单一、生产营销模式落后、创新乏力等问题,亟需青年一代主动承担文化传承使命。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通过青年创新焕发新生的“活文化”。破竹时的果断、编篾时的耐心,都是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作为外语学习者,不仅要读懂竹编,更要讲好竹编故事。

——23英师4班 陶靖

青年传承非遗,既要沉下心学技艺,也要抬起头找路径。希望这些实践成果能成为连接传统与世界的桥梁。

——23英师2班 魏琦

展望未来,唯有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融合,结合数字化传播手段与双语推广,才能让竹编文化焕发时代生机,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彰显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指导老师:杨沁儿

团队成员:

23翻译3班 陈  荣

23英师2班 魏  琦

22翻译3班 凌  如

23英师4班 陈  涛

23英师4班 陶  靖

23英师4班 刁宇乐

23英师4班 王程飞

22英师1班 黄恺洛

23英师3班 孔禹舱

23英师2班 汪伊坤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

电  话:0571-87799024

邮  编 :310023

学院信箱:ywbgs@zisu.edu.cn

微信公众号